首页 馆务信息 档案利用服务 数据化资源库 青岛历史文化 青岛记忆

德占时期(1897-1914)青岛城市规划概要

 

青岛城市的形成与规划紧密相关,是一个典型的在规划指导下从无到有建设起来的现代城市。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制青岛规划,全面体现了德国乃至世界19世纪以来城市规划的发展成就。该规划从城市的区域定位出发确定城市性质,通过港口、铁路的建设和合理的城市布局,将城市发展潜力有效地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在青岛城市形成过程中起积极促进作用。由于无法看到规划全文,仅能看到规划图和一些简要文本,本文仅根据现有材料对该规划予以概述。

一、规划的制定

德国人对青岛城市规划的整体构思,始于占领胶州湾之前。1898年9月2日,在占领胶州湾约10个月后,德国人制定了“青岛湾畔的新城规划”这也是青岛第一个市区规划。该规划结合港口与铁路的位置,选择港口和铁路以南的平坦地区作为市区主要选址。但这一方案公布后,引起很大争议,1899年对第一版规划进行了修改,成为青岛城市建设遵循的蓝图。

1899年第二轮规划方案与1898年首轮方案相比,以中山路为界的市区西部道路网格局有很大变化,但城市与港口和铁路的关系意图延续第一轮方案。另一个大的改变是火车站和天主教堂的位置有了比较大的调整但这些调整显然使规划更趋合理。此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规划方案又相继做了局部调整。

二、港口、铁路与城市

虽然德国海军部是占领青岛的积极促成者,选择青岛最初也是为给海军寻找一个军港,但实际上,基于德国殖民者的野心和长远计划,对青岛商业价值的看重远远超过军事价值。因此,青岛并未仅仅按照军港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德国殖民者自1898年就确定了经营该地的总方针:一是把它建成德国远东舰队的军事基地,二是建成德国在远东的商业基地。这两点也是青岛最早确定的城市性质。

青岛创建德国在外国海岸的商港,殖民当局在规划与建设青岛的最初阶段完成两大任务:(1)因为中国其他古老沿海通商口岸都有天然水道(河流)起着交通干线的作用,而青岛没有。所以需要修建一条联系内地华北重要经济区的人工交通大道——铁路,使青岛陆路上能通往尽可能远的地方(2)在青岛修建现代化的大型港口设施,开辟大量定期往来的海上航线,使青岛在海路上能通往远的地方。铁路和港口将建立内地——青岛——世界的联系纽带,成为体现青岛区位价值的主要载体。由此,路港立市成为青岛的鲜明特点。

规划制定的当年,即1898年德国人便开始在青岛建港口港口的规划设计是最早开展起来的、其建设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德国工程师沿胶州湾东岸规划了3个港口,分别是供远洋轮船使用的大港、供山东沿海各地中国民船使用的小港,以及位于大小港之间的船渠港供修船用。排列顺序从北到南依次是大港、船渠港、小港。大主要部分,也是自由港区。

铁路的修建,稍晚于港口建设。1899年6月胶济铁路开始勘测,1904年6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今天看来,胶济铁路的修建速度相当快。德国人修建铁路是为了将山东的煤矿、主要城镇与青岛联系起来,并通过济南,为青岛开拓更广阔的华北腹地。事实上,德国人除希望胶济铁路继续向西延长外,还计划修建从青岛经过沂州(今山东临沂)、莱芜到济南的第二条铁路线。但因种种原因,计划落空。

德制青岛规划合理地利用了胶州湾的海岸线,首先重点解决了港口与铁路的布置,二者皆位于城市一侧,未对城区造成干扰和分割,使城市与港口、铁路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德制青岛城市规划中最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特点。青岛火车站位于城市端,胶济铁路沿胶州湾东海岸布置在港口和城市之间,铁路通过当时的所有城区。今天大青岛的格局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并不合理的布局但西方国家在19世纪上半叶的经验证明,城市郊区和城区的发展靠的就是铁路工程青岛后来的城市化进程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城市布局与自然环境

青岛属海滨丘陵地形,地貌特征丰富多样,多数地区在可建设范围内。德制规划充分尊重青岛这一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地形特征,把自然风貌同城市布局有机地融为一体。

城市规划首先充分考虑到青岛的气候特点,夏季从南面海上吹来是凉爽的海风,冬季吹来的则是猛烈的西北风。适应这一气候特点,主要市区欧人区选址在青岛港以南的沿海区域。台东镇和台西镇所处地理位置不佳规划特意将街坊偏离正南正北方向45度。这样一来,就可以顺应青岛的主导风向,通风和光照可避免阴湿的北立面。规划在市区东部汇泉湾的天然沙滩建设海水浴场,并在附近规划建设了跑马场、俱乐部、旅馆和度假别墅,使得汇泉湾一带成为娱乐和体育活动场所。所有这些地区都通过城市主要道路联系起来。

今天看来,德国人在青岛的这一城市布局整体上朴实、实用,没有欧洲17—18世纪以来讲究形式美的大量放射性道路与同时期大连的城市规划方案,乃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诸多现代城市规划试验方案相比,青岛的城市规划讲究与地形和自然环境的结合,是一个具备现代城市规划特点的、非形式主义的城市布局方案。

四、城市分区与未来发展

德制青岛规划将青岛市区分为4部分:青岛区、大鲍岛区、台东镇和台西镇4个分区在空间上形成3个组团其中,青岛区大鲍岛区合一个组团,是青岛市区的主体。这里不仅有以总督府为中心的行政办公区,还包括商店、饭店、俱乐部、医院、教堂等大型高档的公共建筑。由于规划目的明确、建筑质量高、环境好,这里日后成为青岛的城市中心区。但是,由于青岛是一个殖民地城市,城市分区不可避免地要按照社会阶层来划分。因此,从空间上这一组团被分为欧人区(青岛区)华人区大鲍岛区),二者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并规定华人不能在欧人区居住

青岛最初的城市规划只做了大约相当于5平方公里的详细规划,但台东、台西、大鲍岛和青岛4个功能分区之间大约跨越了20平方公里的空间。这既对未来城市形态的形成起到控制作用,又为城市发展留下充足的空间。由于市区在城市自然界限的最南端,亦在空间上为之后发展明确城市扩张方向。

五、重要建筑物、道路与城市形态

德制青岛规划在城市布局中通过重要建筑物的位置和路网形式,形成完整而有特色的城市形态。青岛的城市形态最直接地体现了德国浪漫主义对唯美主义的崇拜。因此,青岛虽然是一个现代城市,但依然留有欧洲中世纪城市的风格。

重要建筑物的位置都做了精心安排,充分表现出德国的民族性和文化属性。主要特点如下:总督府布置在市区最显著的地方,背山面海,并处于整个青岛湾的中心位置从而将整个胶州湾的入口控制在视野当中。门前设有广场,连接数条向外放射的道路,以突出该建筑物的重要性。因为用武力可以获得对空间的控制权,因此殖民城市一般通过控制空间来展示和增强权力,青岛总督府通过选择前海青岛湾中心点的位置,突出体现青岛作为殖民地的城市性质。教堂坐落于市区内的小山顶,成为城市的标志建筑物。其他如警察局、火车站等重要建筑物都作为主要道路的对景进行精心设计。欧人区和华人区的分界线上,布置广场成为两个分区之间的有机过渡。

道路网的形态是规划图中最显著的特征,也最容易表现城市的特性。青岛最初规划的路网形式将经济实用与美观完美地结合起来,对城市尺度和城市形象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城市,多数的街道是不规则的,有规划的城市则恰恰相反,大多采用方格网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既经济又便捷。青岛的道路网规划基本采取了方格网形式,但配合起伏的丘陵地形和城市形态做出适当的修正。在平坦的地区主要采用方格网布局,这些地区多是商业区和住宅区,密集的方格网划分出大小适中的地块,方便土地承租和出让。在城市重要地段则采取放射状道路与广场结合,突出城市中心,并起到衬托主要建筑物、疏散大量人流的作用。这样的地方在最初的规划图中有3处,即总督府前、火车站前和大港车站前,后来在建设过程中修改了警察局周围的路网形式,以突出这一重要建筑物。在城市各个分区之间则通过沿着山丘、海湾等自然地形特征的自由式道路联系。同时,主要道路的走向都考虑以自然景物或人工建筑物作为对景。

除重要建筑物和道路形式外,城市形态还通过建筑物的高度、密度等指标衡量。青岛市政当局通过建筑法规保证城市形态的完整性,对居住区划、市区马路的宽窄、建筑的高矮、建筑面积与宅地面积的比例等等都有明确规定。统一的规划、统一的建筑设计与建设标准,使这个城市呈现一种自然成长起来的城市所不具有的统一与整洁的外貌。

由于风格统一,重点突出,青岛的城市形态很快得以确立。客观地说,青岛在城市形态的塑造方面,注重利用原有的地形与自然景观条件,将人工建设的道路、建筑物与自然条件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取得了很好的城市景观效果。

六、青岛城市规划的特点

(一)根据城市性质制订城市规划

在决定胶州湾为其在华据点时,德国对青岛的定位已确定。占据胶州湾后的城市规划,用来实现这一定位。在青岛的规划中首先表现为对港口和铁路的重视,认为路港是青岛城市发展的基础,在路的基础打好后,其他建设自然会相随而来。这样“下大力气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的规划,无疑就是为了实现德国一心变青岛为“东亚最大的贸易港”和“中心市场”目的。

(二)制订政策法规保证规划的实施

德制青岛规划在图纸表达上只确定了路网形式和重要建筑物的位置,但规划同时也是一个将规划实施纳入到规划过程中的规划,既反映出制订者长远的城市发展目标,也充分考虑了规划要完成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途径。即大部分规划内容通过制度、政策表达出来,并通过制度政策保证实施。可以肯定的是,整个德租时期的城市建设始终是在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同时规划本身也在不断进行着动态修正,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三)从选址上,决定了城市未来的空间发展方向

青岛最初选址在胶州湾东岸的最南端,选择了城市自然界限的边缘开始建设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这样的好处一是可以集中建设资金使一个城市迅速初具规模二是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得到控制,为城市其他功能的补充(尤其是工业用地)提供了较少的选择方式,从而客观上降低了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向四面蔓延的机会。德占之后,青岛未来空间发展只有沿胶州湾东岸向北和沿南部海岸线向东两个方向。

(四)规划基于不同的自然条件,采取不同的海岸线利用方式

胶济铁路沿胶州湾东岸形成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和青岛市区南海岸线向东形成的风景线使城市具有了明确分工不同的发展方向。由于城市规划通过市区选址和铁路线的布置,为青岛城市空间的合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得以沿轴向带形展开。

(五)从城市布局看,港口铁路与城市三者的关系极为合理

由于港口和商贸业的行业联系,青岛的商贸业从一开始就在港口附近集聚。1901年小港建成后,华人聚居区大鲍岛的建设活动明显加快,港口与大鲍岛之间的中山路北成为商贸中心。1911 年取消欧华分区限制之后,毗邻胶济铁路中山路及其附近地区逐渐成为青岛的商业金融中心。可见路港的合理布局,为发挥现代城市的区位优势、集聚效益、规模效益提供了有利条件,直接促进了城市经济活动的开展。

(六)通过城市规划创造的优美城市形象,间接促进了城市发展

青岛的城市建设由于其独特性,从一开始就吸引世人的注意。到1913年,青岛已凭借城市的整洁、美丽闻名于世,被认为是“东亚最完美之商埠”。此后,青岛在很多年里都以整洁优美独特的城市形象独步于中国城市群。加上青岛本身在气候、自然景观、交通条件等方面都有相当优势,因此吸引大批精英名人到青岛居住、工作,其中不乏工商业投资文人学者1929年7月,青岛之所以被南京国民政府设为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行政院管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即得益于其始于德占时期的“完美整洁”的城市环境。

(七)德制青岛规划具有明显的种族歧视特征

由于是殖民地城市,德制青岛规划虽有合理的地方,但也伴随着很大程度上的种族歧视。最早的分区是按社会等级划分,高低排列顺序分别是青岛区(欧人聚居区)——大鲍岛区(华商聚居区)——台东镇(华人劳工聚居区)——台西镇(贫民聚居区)。这一社会意义上的划分,通过城市规划中的路网形式、基础设施配套、建筑设计标准等手段予以具体体现,又通过这些具体的建成环境,影响后来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形成,并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总之,德制规划对青岛城市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无论如何,并没有因此改变青岛作为德国殖民地的本质。我们今天以客观的态度分析德制青岛规划的内容和作用,不可否认其先进性,并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但同时不能忘记这些成就的基础是德国殖民者的利益和野心。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版权所有:青岛市档案馆 青岛市档案局 地址:青岛市市北区延吉路148号

许可证号:鲁ICP备18013060号-1 ... 鲁公网安备 37020302370709号

维护:青岛市档案馆网站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上海信联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总访问量: 人次

青岛档案信息网

手机版

青岛档案

微信公众号

青岛历史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