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李村集自明代就有,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愈加繁盛,是青岛市内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集市。逢农历的“二、七日”,就是青岛人赶集的日子。多少年来,沿李村河滩,洋洋洒洒,一望无边。除了“李村大集”,东部的“浮山所集”也是市民比较熟悉的,但是它在今年的4月份已经退路进室。此外还有“流亭集”、“城阳集”和“夏庄集”等,都因地处偏远、规模比较小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实际上,这些民间自发的集市贸易,不仅是对我市各大商场和集贸市场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且也是我市城市民间风俗特色的一个集中反映。比如,过春节时,这里就有火红的春联、年糕、虎头鞋帽等等。而在不久前的端午节上,这里的粽子现煮热卖,热气腾腾,香播数里。难怪有人说,近些年来,市民的生活好了,大家都想“入乡随俗”,对于传统节日和民俗工艺、民俗食品特别感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李村大集”为代表的青岛现存的集市贸易,是我市传统民俗中保留下来的一个“历史样板”,应该加以保护和利用。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李村集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现在的李村集东起308国道,西至杨哥庄,占据了1500多米的李村河河床,总面积可达10万平方米。据在此经营了8年餐饮生意的范先生说:“过去李村集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平时有近3000个摊位,逢集的时候会有大约5000个。这两年越来越红火。” 李村集能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仍有这么大的规模,地处城市中心位置和人气旺是一个重要原因。惜福镇的杨世生大爷对此深有同感。他说,流亭集、城阳集、夏庄集等之所以都不如李村集的规模大、顾客多,主要是这里人气旺。所以他们村里的人,宁可跑上近40里路,也要到李村来赶集。
跨国贸易 做土产生意的胡宝洗大爷说,近几年集上的突出变化是,青岛的外国人也来赶集了。据了解,改革开放后,外国人在青单纯旅游的越来越少了,许多洋人来青岛,就是直奔青岛的民俗和土特产。李沧市场管理中心的王吉旭主任告诉我们:“2002年的时候,日本就有一个商务考察团专程来对李村集进行了商务考察,购买了大批货物。今年春节前,还有200多韩国商人,在李村大集上摆出了食品、衣服、装饰品等50多个摊位。”市场的“国外贸易”,也为“李村大集”抹上了些许亮色。王铎李刚现在规模盛大的李村大集。

德占时的李村大集

现在腊月门里的李村集
|